<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科普宣教 > 科普知识 》 正文

并不专一的爱情象征——鸳(yuān)鸯(yāng)

发布时间:2023-07-10 15:32    阅读次数:
分享:

并不专一的爱情象征——鸳(yuān)鸯(yāng)

鸳鸯Aix galericulata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其迁徙停歇地

图片1.png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鸳鸯雄鸟额和头顶中央翠绿色,并具金属光泽,枕部铜赤色,与后颈的暗紫绿色长羽组成羽冠;白色眉纹宽而且长,并向后延伸构成羽冠的一部分;眼先淡黄色,颊部具棕栗色斑,颈侧具长矛形的辉栗色领羽;背、腰暗褐色,并具铜绿色金属光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尾羽暗褐色而带金属绿色;上胸和胸侧暗紫色,下胸至尾下覆羽乳白色,下胸两侧绒黑色,具两条白色斜带,两胁近腰处具黑白相间的横斑。雌鸟头和后颈灰褐色,无冠羽,眼周白色,其后一条白纹与眼周白圈相连,形成特有的白色眉纹。上体灰褐色,两翅和雄鸟相似,但无金属光泽和帆状直立羽。

二、栖息环境

鸳鸯一般生活在针叶和阔叶混交林及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等处,喜欢成群活动,有时也同其它野鸭混群活动,常在晨雾尚未散尽的时候就从夜晚栖息的丛林中飞出来,聚集在水塘边,多在有树荫或芦苇丛的水面上漂浮、取食。

三、生活习性

鸳鸯食物随季节和栖息地的不同而变化,繁殖季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蚂蚁、石蝇、螽斯、蝗虫、蚊子、甲虫等昆虫及其幼虫,也吃蜗牛、虾、蜘蛛以及小型鱼类和蛙等。春季和冬季主要以青草、草叶、树叶、草根、草子、苔藓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和忍冬、橡子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在我国,鸳鸯每年3月末至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迁徙时成群,常呈7-8只或10多只的小群迁飞,有时亦见有多达50余只的大群。在我国贵州、台湾等地,亦有部分鸳鸯不迁徙而常年留居当地。

四、繁殖方式

鸳鸯繁殖于山地森林中。3月末4月初迁到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并结对进入营巢地。一直以来,鸳鸯都被视为爱情、和谐和忠诚的象征,因为从古至今人们都说鸳鸯一旦认定了伴侣,就会一生一世相互依赖,形影不离,伴侣如果去世,另一只就会郁郁而终。然而,绝大多数鸳鸯夫妻仅在繁殖季形影不离直到小鸳鸯们长大离开父母独立活动。次年到了繁殖地,雄性鸳鸯就会重新选择新欢,而雌鸟也不会记得去年跟自己双宿双飞的对象了。

鸳鸯通常营巢于紧靠水边老龄树的天然树洞中,5月初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到隐蔽的河段上换羽。雌鸟在孵卵期间除每天短暂外出觅食外,一般不离巢,特别是在孵卵的最后1-2天几乎不离巢,恋巢甚为强烈,孵化期28-3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全身即长满绒羽,孵出的第二天即能入水游泳和潜水。

五、保护现状

因其华丽外表,鸳鸯曾是中国传统出售的鸟类,被捕捉的鸳鸯多数供给动物园饲养,供游客欣赏。上世纪末以来,鸳鸯种群数量趋于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适宜其营巢的天然大树洞逐渐减少,对鸳鸯的繁殖构成了威胁,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为此,我国将其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对其迁徙停歇地、繁殖地等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