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科普宣教 > 科普知识 》 正文

昼伏夜出的可爱貂属动物——石貂(diāo)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4    阅读次数:
分享:

昼伏夜出的可爱貂属动物——石貂(diāo

石貂Martes foina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

图片4.png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石貂体形细长,成体头体长45厘米左右,尾长度超过头体长之半,头部呈三角形,吻鼻部尖,耳直立、圆钝,足掌被毛。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均具五趾,趾短,趾行性,爪尖利而弯曲,并能部分收缩。雌性个体较雄性略小。石貂雌雄同色,毛色为单一灰褐或淡棕褐色,绒毛丰厚,头部呈淡灰褐色,喉胸部具有鲜明的白色或浅黄色块斑,呈“V”形或不规则的环状,有的块斑在喉胸部中央呈长条状,尾蓬松,体背、体侧为深褐色,腹部淡褐色。

二、栖息环境

石貂通常出没于森林、岩石区、田野、牧场、花园和树木繁茂的农田,也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出没。

三、生活习性

石貂胆大勇猛,听觉和视觉都很敏锐,听到响声会立即匍匐于地,朝着声响的方向倾听和窥视,其具有很强的领域性,除繁殖和哺乳期外,多数为独居生活。大多昼伏夜出,夜间或黄昏时活动频繁。石貂行动敏捷,善于攀缘,在石壁上行动迅速,但于平地行动时奔跑较慢,跑动中常辅以纵跳,在活动时,尾部扫地,故又名“扫雪”。

石貂主要以各种小型兽类(野鼠、野兔、松鼠等)以及鸟类(野鸭、野鸽、麻雀等)为食,也会掠食蛇、蛙、鸟卵、昆虫等,除动物性食物外,有时还采食一些野浆果等。

四、繁殖方式

石貂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7~8月多为交配期,母貂经过230~275天妊娠期,到翌年3至4月中旬分娩,每胎大多产仔3~5只,全由雌貂单独抚养。石貂幼仔刚生下时全身胎毛稀短,呈浅灰白色,喉斑毛色甚浅,界限清晰,脚掌、鼻、耳部呈玫瑰色,经过约10~12个小时之后毛色变暗,8日龄时被毛会转变成暗灰色。幼貂长到6~8周龄即断奶,开始寻觅其他食物。幼貂直到能完全独立谋生时,才会离洞与母貂分居。

五、保护现状

石貂皮坚韧轻薄,毛被绒细、丰厚,张幅大,色调淡雅美观,是毛皮中珍贵的高级制裘原料。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石貂遭到人们的大肆捕猎,数量急剧下降,在我国许多地区已濒临绝灭,难以见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采取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利用的方针,在石貂分布范围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石貂的种群恢复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