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一.巡护监测基本知识
1、巡护的定义
巡护是指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所辖范围内,沿着事先设计的线路,对主要保护对象、重要保护区域、人为活动情况、突发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和记录,并对保护对象进行救护、对保护区设施进行维护、对非法活动进行制止等行为的总称。
2、巡护目的
及时发现并处置干扰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人为活动、自然灾害。救护饥饿、受伤、生病的珍稀野生动物,观察珍稀植物的生长状态。维护自然保护区设施设备的完整性。宣传相关法规,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保护意识。
了解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群众自身发展需求、对保护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其它异常状况,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巡护原则
安全性 :应当确保人身、资料、装备等的安全。
真实性 :完成规定工作,真实记录相关信息。
时效性:按时完成巡护工作任务,及时填写并修正巡护表格、处置干扰、上报相关信息。
4、巡护内容
干扰:包括放牧、采药、盗猎、盗伐、砍柴、开垦(耕种)、旅游、开矿(采石)、火灾、筑坝、交通等。
野生动物:包括动物活体、尸体(残体)、食迹、卧迹、足迹、粪便、毛发、巢穴、嗅味树等。
自然保护区设施设备:检查标桩、碑牌等设施是否完整,并做维护。
宣传: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收集社区的发展需求和对保护区的意见、建议等信息。
问题处置:对发现的人为干扰、受伤生病野生动物及不法行为等进行及时处置。
其它:对保护区管理有用的其它信息,如村民搬迁、项目建设等
5、巡护装备
交通工具、GPS、对讲机、卷尺、游标卡尺、摄像机、照相机、望远镜、工具书、记录表、铅笔、笔记本、雨具、登山杖、野外工作服、急救包、常用药品、刀具、林政执法证和处罚文书等。
6、巡护程序
准备:提前备好必需的巡护设备及生活用品。
巡护:沿巡护线路观察人为活动、动物活动及植物异常变化等状况。
记录:GPS航迹,发现问题时记录坐标,填写巡护表格,根据需要拍摄影像资料。依法处置违法活动,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表格填写:编号、日期、天气、巡护人员、记录人;巡护起止时间、地理位置;遇见野生动物的情况;干扰信息及处置等等
二. 植物资源调查
1、植物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全面摸清保护区野生植物的本底资源,建立资源档案,了解和掌握野生植物资源现状,掌握资源变化动态规律,为保护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使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调查对象: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状况
(1)植被类型和分布
(2)植物区系特征
(3)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种群规模
(4)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3.调查时间:
(1)3-5月,早春开花植物调查
(2)6-9月,普遍调查
(3)9-11月,植物果期调查
4.资料收集:已经开展过的相关调查成果,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资料,植物名录和文献,植被调查资料与文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资料,森林资源分布图等。
5.调查依据
《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2看)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甘肃省特有、保护区特有
6. 调查内容
种类、分布、种群数量、生境、干扰因素和程度
7.调查方法
线路调查,样方调查乔木:20m×20m
灌木:5m×5m
草本:2m×2m
7. 采集标本
采集记录卡:
甘肃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采集记录 | |
采 集 号 |
|
采集时间 |
|
采 集 人 |
|
采集地点 |
|
海 拔 |
|
习 性 |
|
生态环境 |
|
高 度 |
|
胸 径 |
|
根 |
|
树 皮 |
|
枝 |
|
叶 |
|
花 |
|
果 |
|
中 名 |
|
俗 名 |
|
学 名 |
|
科 名 |
|
备 注 |
|
采集标本:压制
制作:
三.野生动物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范
1.监测样区:根据每个监测样区的具体情况,确定2-3个60平方公里(公顷)的监测样方,样方之间间隔至少10公里或有天然隔离带(如河流)。监测样区的选择考虑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梯度等。
2.相机布设:按60平方公里(公顷)30台相机进行布设,2-3个相机组,相机布设密度为1台/2k㎡或1台/2公顷。相机分布如图所示。布设前对整个监测样方通过GIS进行布点(即做成1平方公里/公顷的网格),打印在地图上,确定相机布设的路径,然后通过GPS导航找到预设相机位点,并寻找合适相机安防位置,对相机位点进行确认,重新记录相机位点的GPS信息。
3.监测时间:最好为每年的旱季,每个监测样方(相机组)为期30天,30天后轮换的到下一个监测样方。
4.样带补充调查:每个监测样方各设置3条5公里的样带,在红外相机监测结束后,立即通过样带痕迹对样区兽类种类和密度进行补充调查。
5. 红外相机布设有关注意事项:选择合适、准确的布设位点,需要根据调查对象生物学特性、调查地具体环境与调查季节不同而具体分析而定,通常选择兽径、水源地、食物树、撒布诱饵处、舔盐处等。
(1)兽径(梁顶、坡面);
(2)痕迹频繁出现区域;
(3)相机镜头朝向(避开光直射、开阔、遮挡);
(4)相机高度,应根据目标物体和地势情况而定;
(5)相机固定好,保证工作期间不会松动;
(6)布设距离:相机内的被动式红外传感器工作距离受动物体型、环境温度、电池电力、传感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羚牛、野猪等大中型兽类,传感器的最大探测距离在10—20m,对于小型兽类,如鼠类,有效探测距离只有1—2米。相机设置到距离兽径3—5米处,得到的照片效果较好;
6.红外相机监测优势
(1)隐蔽、直观拍摄;
(2)24小时连续拍摄,尤其晚上能揭示“神秘面孔”;
(3)拍摄时间长;
(4)揭示一定区域内物种丰富度和珍稀度;
(5)收集珍贵视频、照相资料,为丰富资料和扩大宣传奠定基础;
(6)为研究珍稀动物生态习性提供依据;
(7)为珍稀动物种群分布和动态变化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