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中的“大熊猫”——黑鹳(guàn)
鸟类中的“大熊猫”——黑鹳(guàn)
黑鹳Ciconia nigra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其迁徙停歇地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黑鹳成鸟两性相似,头、颈、上体和上胸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变幻出多种颜色,颈具辉亮的绿色光泽,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铜色光泽,上胸亦有紫色和绿色光泽。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绿色和紫色光泽,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成鸟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
二、栖息环境
黑鹳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于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草地。
三、生活习性
黑鹳不善鸣叫,性机警而胆小,听觉、视觉均很发达,遇人为活动干扰,很远时便凌空飞离。善飞行,能在浓密的树枝间飞翔前进,地上行走时跨步较大,步履轻盈。
黑鹳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也食虾蟹、昆虫、蛙、蜥蜴、雏鸟、啮齿类等其他动物性食物。
繁殖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西宁、甘肃祁连山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延安等地;越冬于山西、河南、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长江中下游和台湾。
四、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在中国的营巢环境主要包括森林、荒原和荒山。在荒原和荒山地区则多营巢在被雨水急剧冲刷的干河或深沟两壁悬岩上,在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均可见到此类营巢环境。通常成对单独营巢,巢甚隐蔽,不易发现。每年繁殖1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孵化期32-34天。雏鸟为晚成鸟,雌雄亲鸟共同喂养,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之后仍留巢一月左右才离巢,3-4龄性成熟。
五、保护现状
黑鹳虽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大型涉禽,但其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减少,全球估计有4.5万只左右。在黑鹳传统的繁殖地,如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经绝迹,明显有黑鹳繁殖的国家或地区主要包括中国、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德国东部、波兰和东欧一些国家以及南非等,因数量稀少,故被喻为鸟类中的“大熊猫"。我国各级政府和保护部门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和建立保护区,黑鹳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