鵟属最常见物种——普通鵟(kuáng)
鵟属最常见物种——普通鵟(kuáng)
普通鵟Buteo japonicus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种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普通鵟为中型猛禽,体长42–54厘米,翼展122-137厘米,雄性体重630–810克,雌性体重515–970克。上体深红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羽呈扇形散开。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
二、栖息环境
普通鵟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平面到至少13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有时甚至出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苔原带上空。秋冬季节则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
三、生活习性
普通鵟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
普通鵟的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
普通鵟在我国广泛分布于东部地区,为东北地区夏候鸟,华南、华东地区冬候鸟,迁徙时常见于东部各地。
四、繁殖方式
普通鵟的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松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6-20米。也有营巢于悬岩的洞穴中或陡峭的斜坡或悬崖上的。5-6月产卵,每窝产卵2-4枚,卵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巢内幼鸟的竞争非常激烈,成活率为35%。经过30-33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五、保护现状
普通鵟分布广泛,调查表明,全国普通鵟的繁殖种群数量约为18万只,越冬种群的数量约为3万只。普通鵟主要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对森林和农作物鼠害防治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