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 3 4
您的位置:首 页 > 科普宣教 > 科普知识 》 正文

小巧的暗夜“杀手”——红角鸮(xiāo)

发布时间:2023-07-10 16:46    阅读次数:
分享:

小巧的暗夜“杀手”——红角鸮(xiāo

红角鸮Otus sunia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物种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候鸟

图片1.png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

一、形态特征

红角鸮是小型猫头鹰,体长17-21厘米翼长12-16厘米尾长5-7.5厘米体重75-95克羽干纹似树皮上体大多灰褐色,有黑褐色虫蠹状细纹下体大部红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羽干纹面盘灰褐色,密布纤细黑纹领圈淡棕色头顶至背和翅覆羽杂以棕白色斑。头上有突出的黑色端斑的棕红色耳羽,因此得名红角鸮,受惊吓时它们的耳羽会竖起来。

二、栖息环境

红角鸮栖息于开放和半开放的林地、稀树草原和树木繁茂的河滨地带喜欢在森林边缘或开阔的地方捕猎生活的海拔高度为海平面至1500米。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人类居住附近,因为人类居住地方的灯光会引来角鸮喜爱的昆虫。

三、生活习性

红角鸮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各地均有它们的身影,且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靠在树干上或洞里单独栖息,有时成小群栖息,靠保护色取得安全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叫声独特,似蟾蜍鸣声,每次鸣叫大约能持续五六秒,稍微停顿片刻又马上开始,有时候能持续一个晚上

红角鸮飞行迅速,能在林间穿梭而几乎不发出一点声响,稳准狠地捕猎到食物。它们的视听能力极强,善于在朦胧的月色下捕捉飞蛾和停歇在草木上的蝗虫、甲虫等昆虫,偶尔捕食鼠类和小鸟。

四、繁殖方式

红角鸮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树洞或岩石缝隙人工巢箱中巢由枯草和枯叶构成,内垫苔鲜和少许羽毛。在求期间,雄鸟和雌鸟会二重对”,雄鸟首先在潜在的筑巢地点附近鸣叫,等着雌鸟闻声而来。雌鸟每窝产3-6枚白色的卵,雌鸟单独孵化,而雄鸟提供食物。孵化期24-25天雏鸟晚成性。

五、保护现状

红角鸮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种群数量稳定,但有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如阻燃剂等会给红角鸮的生存带来潜在威胁。有报道在韩国等地,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食物被污染,红角鸮的种群数量已出现减少的现象。我国将红角鸮列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加以保护,以发挥其在消灭害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